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開基玉皇宮Oh My God
最新活動
歷史沿革
廟宇介紹
點燈服務
線上籤詩
交通資訊
開基玉皇宮Oh My God
最新活動
歷史沿革
廟宇介紹
點燈服務
線上籤詩
交通資訊
More
最新活動
歷史沿革
廟宇介紹
點燈服務
線上籤詩
交通資訊
剪黏
剪黏台語發音"剪角"
「剪黏」為附屬於建築物上的鑲嵌藝術,利用破碎陶瓷片、碗片或玻璃片,修剪成需要的形狀,再嵌黏於已塑型的灰泥上完成圖樣,又稱「立體馬賽克」。此技藝起源於大陸東南沿海省分,清代中期隨移民傳入台灣,漸成廟宇的主要裝飾藝術,多見於屋頂或二側壁堵上,主題多為龍、鳳、走獸、福祿壽三仙、忠孝節義故事、神仙傳說等。
剪黏背景歷史
剪黏引入台灣的時間約為清領中期,距今150多年。台灣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1927年自中國廣東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學甲慈濟宮的壁堵裝飾;1928年再接下佳里金唐殿的整修工程,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
台灣的剪黏匠師分南北兩派,北派匠師以擅長於揣摩人物姿態的洪坤福為主,1908年,洪坤福與師傅柯訓參與北港朝天宮修建,從事剪黏並傳授交趾陶製造技術,門徒後來散居南北各地。至於南派剪黏匠師,最富盛名者當推何金龍,其師承潮洲陶匠,潛心研究將複雜的技術轉化為華麗生動的剪黏,作品細膩,設色簡樸又不失豐富度,何金龍唯一的徒弟王石發最得其精髓,作品設色豔麗,強調舞動神韻;後傳子王保原,取材上承襲傳統架構,但其將陶瓷片與剪黏合併,使得作品更得以靈活展現剪黏之美。
葉鬃 (1902-1971), 人稱鬃師, 台南縣安定人, 從小對繪畫有興趣,經常有時間就會繪畫身邊的事物。在一場機緣下遇到正在監工的剪黏師傅洪華。洪華教導葉鬃剪黏的技巧。在其努力之下,葉鬃漸漸的成為洪華班底的重要人物,也慢慢的熟悉開始往外執業。之後,葉鬃甚至取代洪華的地位,成為台南地區剪黏師傅群的重要人物。傳聞認為洪華的技藝習自潮州剪黏師傅何金龍(金龍司),不過在金龍司來台前,洪華早以剪黏技藝聞名,故此說可能為誤傳。
洪華本身工藝精良,作品細膩,律己嚴苛,大部分的弟子都中輟,只有葉鬃和洪順發傳承。葉鬃的作品,雖沒有如其子弟葉進益及葉進祿以細緻為走向,而是以粗中帶細、畫龍點睛之法呈現其作品。鬃師的剪黏作生動活潑 , 名滿全台 ,曾和安平周老全匠師於元和宮對場獲勝 , 此後名聲遠播 ,
鳳山龍山寺 ,台南市大觀音亭 , 元和宮, 台南中洲惠濟宮, 南鯤鯓代天府仍存有鬃師的作品 .....
國寶級剪黏師傅葉進祿與葉明吉,也是剪粘界一對技藝超凡的父子檔匠師。人稱「進祿師」的葉進祿,擅長把神話、忠臣節義傳說的故事主角,捏塑得栩栩如生;葉明吉則是遊走在現代和傳統之間,作品更是生動活潑。進祿師畢生作品無數,幾乎遍布全台廟宇。葉進祿十三歲跟隨父親,也就是人稱「鬃師」的葉鬃一起學藝,進祿師天生聰穎,在父親嚴格訓練下,擁有非凡手藝,家傳技藝,但他並不自滿,不但更潛心研究大陸來台匠師何金龍技藝,並且和畫師潘麗水交情深切,切磋繪畫表現,因此成就今日不凡的技藝。葉進祿一生獲獎無數,六十七歲時獲頒銀髮技藝薪傳獎,六十九歲獲省政府頒發終身成就獎,七十七歲獲得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是國寶級匠師。
葉進祿(泰良)自幼即成長於剪粘世家, 師承 家父 葉鬃(鬃師)習藝、傳承於剪粘匠師 洪華 師公(與剪粘宗師 何金龍同輩份之本土匠師)門下習藝,薪傳至今已屆五代,門下徒生不計其數。葉進祿從小在剪粘世家的藝術環境中薰陶、成長,耳濡目染造就日後習藝的根基。十三歲國小畢業後正當二次大戰美軍大舉轟炸之期,民生凋畢、百廢待舉無法繼續求學,乃追隨父親研習剪粘技藝從事廟宇剪粘工作貼補家用,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在這其中所承造之廟宇、佛寺、歷史建物遍佈全省各地,舉凡台南地區一級古蹟之赤崁樓、祭典武廟、大天后宮、五妃廟、孔子廟、竹溪寺,乃至二、三級古蹟之北極殿、天壇、保安宮、元和宮、安平天后宮、大觀音亭、學甲慈濟宮、善化慶安宮、南鯤身 代天府、台北新莊慈祐宮、南投縣名間鄉受天宮、草屯敷榮堂、陳府將軍廟……等近二百間寺廟皆有作品創作,目前則是內政部古蹟修復工程泥塑剪粘重點匠司。
至於葉明吉,雖然他自小出入廟宇,耳濡目染,手法靈巧,畢業後投身營建業,只是禁不住父親一再遊說,中年之後回到父親的身邊,一起傳承剪黏技藝。父子倆對傳統工藝之推廣不遺餘力,對工藝文化之發揚,更能略盡綿薄之力,並得深耕於文化基層、企盼有朝一日能將傳統工藝播種、發芽於世界各地。
葉家從葉鬃開山、葉進祿接棒,再由兒子葉明吉接手,並開始傳承下一代徒孫;葉家一脈,為台灣剪黏藝術的開山立宗門派。在台灣四百多座寺廟中,都可看到葉家剪黏、交趾陶等作品......
資料來源
雄踞屋頂的麒麟太子所騎乘神獸
二樓鐘樓與鼓樓上的剪黏裝置藝術
玉皇宮剪黏作品 : 葉進祿大師
二樓靈霄寶殿
拜殿壁上有立體剪黏的三十六天罡神像,拱衛寶殿,頂部即木雕師式圓形結網,上列諸天兵將,形具狀觀,東西兩券門上方亦以立體人物帶騎剪黏,表現「朱仙鎮」、「擂鼓戰金山」的民俗藝術。
三十六天罡
三十六天罡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
葉進祿,1931年生。父親葉鬃是臺灣本土剪黏名師洪華門下弟子。葉進祿13歲即隨父親從事剪黏,專精壁堵人偶剪黏、泥塑浮雕、廟壁彩繪,作品散見於全臺各大廟宇,備受肯定,獲臺灣省政府頒予終身成獎。
13歲學藝,16歲就可以拿到「頭手」的工錢,葉進祿當時已是臺南有名的少年司阜。其師傅其實也就是父親──剪黏名師葉鬃重視畫工,他認為剪黏這一行要想做得精巧美觀,學徒得先從畫工開始做起,他教葉進祿畫圖,強調「習藝首重繪畫,把你的筆路練好,做剪黏才會有前途。」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玉皇宮剪黏作品 : 陳三火大師
二樓靈霄寶殿
拜殿
內拱門上方
壁上有立體剪黏的神像
。
陳三火
電 話:06-5723257
地 址:臺南市麻豆區油車里18–1號
工坊名稱:陳三火剪黏工作室
師承李世逸
。
大師陳三火獨創「先打破陶瓷瓶後,再由碎片找出適合素材」的創新技法,將傳統剪黏開創出全新藝術高度。
陳三火出生匠師家庭,父親為彩繪司阜,原本安排長子李世逸學習剪黏、陳三火學習木雕。但陳三火初中時看到大哥師父陳專友製作剪黏,因而對剪黏產生興趣,因此初中畢業後就開始跟隨大哥李世逸學習剪黏藝術。
某次陳三火工作時,在廟前看到棄置的碎花瓶,意外成為新技法開發的契機。擺脫以往先構思再製作碎片的方式,而是以自然敲破的碎片中尋找合適的素材進行剪黏,讓人物的姿態更加生動自然,開創出剪黏藝術的全新高度。
返回廟宇介紹
Report abuse
Page details
Page updated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