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

剪黏台語發音"剪角"

「剪黏」為附屬於建築物上的鑲嵌藝術,利用破碎陶瓷片、碗片或玻璃片,修剪成需要的形狀,再嵌黏於已塑型的灰泥上完成圖樣,又稱「立體馬賽克」。此技藝起源於大陸東南沿海省分,清代中期隨移民傳入台灣,漸成廟宇的主要裝飾藝術,多見於屋頂或二側壁堵上,主題多為龍、鳳、走獸、福祿壽三仙、忠孝節義故事、神仙傳說等。

剪黏背景歷史

剪黏引入台灣的時間約為清領中期,距今150多年。台灣歷史上最傑出的剪黏師傅為何金龍,1927年自中國廣東汕頭應聘來台主持學甲慈濟宮的壁堵裝飾;1928年再接下佳里金唐殿的整修工程,留下眾多五彩繽紛、燦爛奪目的作品。

台灣的剪黏匠師分南北兩派,北派匠師以擅長於揣摩人物姿態的洪坤福為主,1908年,洪坤福與師傅柯訓參與北港朝天宮修建,從事剪黏並傳授交趾陶製造技術,門徒後來散居南北各地。至於南派剪黏匠師,最富盛名者當推何金龍,其師承潮洲陶匠,潛心研究將複雜的技術轉化為華麗生動的剪黏,作品細膩,設色簡樸又不失豐富度,何金龍唯一的徒弟王石發最得其精髓,作品設色豔麗,強調舞動神韻;後傳子王保原,取材上承襲傳統架構,但其將陶瓷片與剪黏合併,使得作品更得以靈活展現剪黏之美。

葉鬃 (1902-1971), 人稱鬃師, 台南縣安定人, 從小對繪畫有興趣,經常有時間就會繪畫身邊的事物。在一場機緣下遇到正在監工的剪黏師傅洪華。洪華教導葉鬃剪黏的技巧。在其努力之下,葉鬃漸漸的成為洪華班底的重要人物,也慢慢的熟悉開始往外執業。之後,葉鬃甚至取代洪華的地位,成為台南地區剪黏師傅群的重要人物。傳聞認為洪華的技藝習自潮州剪黏師傅何金龍(金龍司),不過在金龍司來台前,洪華早以剪黏技藝聞名,故此說可能為誤傳。

洪華本身工藝精良,作品細膩,律己嚴苛,大部分的弟子都中輟,只有葉鬃和洪順發傳承。葉鬃的作品,雖沒有如其子弟葉進益及葉進祿以細緻為走向,而是以粗中帶細、畫龍點睛之法呈現其作品。鬃師的剪黏作生動活潑 , 名滿全台 ,曾和安平周老全匠師於元和宮對場獲勝 , 此後名聲遠播 , 鳳山龍山寺 ,台南市大觀音亭 , 元和宮, 台南中洲惠濟宮, 南鯤鯓代天府仍存有鬃師的作品 .....

國寶級剪黏師傅葉進祿與葉明吉,也是剪粘界一對技藝超凡的父子檔匠師。人稱「進祿師」的葉進祿,擅長把神話、忠臣節義傳說的故事主角,捏塑得栩栩如生;葉明吉則是遊走在現代和傳統之間,作品更是生動活潑。進祿師畢生作品無數,幾乎遍布全台廟宇。葉進祿十三歲跟隨父親,也就是人稱「鬃師」的葉鬃一起學藝,進祿師天生聰穎,在父親嚴格訓練下,擁有非凡手藝,家傳技藝,但他並不自滿,不但更潛心研究大陸來台匠師何金龍技藝,並且和畫師潘麗水交情深切,切磋繪畫表現,因此成就今日不凡的技藝。葉進祿一生獲獎無數,六十七歲時獲頒銀髮技藝薪傳獎,六十九歲獲省政府頒發終身成就獎,七十七歲獲得第十四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是國寶級匠師。

葉進祿(泰良)自幼即成長於剪粘世家, 師承 家父 葉鬃(鬃師)習藝、傳承於剪粘匠師 洪華 師公(與剪粘宗師 何金龍同輩份之本土匠師)門下習藝,薪傳至今已屆五代,門下徒生不計其數。葉進祿從小在剪粘世家的藝術環境中薰陶、成長,耳濡目染造就日後習藝的根基。十三歲國小畢業後正當二次大戰美軍大舉轟炸之期,民生凋畢、百廢待舉無法繼續求學,乃追隨父親研習剪粘技藝從事廟宇剪粘工作貼補家用,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在這其中所承造之廟宇、佛寺、歷史建物遍佈全省各地,舉凡台南地區一級古蹟之赤崁樓、祭典武廟、大天后宮、五妃廟、孔子廟、竹溪寺,乃至二、三級古蹟之北極殿、天壇、保安宮、元和宮、安平天后宮、大觀音亭、學甲慈濟宮、善化慶安宮、南鯤身 代天府、台北新莊慈祐宮、南投縣名間鄉受天宮、草屯敷榮堂、陳府將軍廟……等近二百間寺廟皆有作品創作,目前則是內政部古蹟修復工程泥塑剪粘重點匠司。

至於葉明吉,雖然他自小出入廟宇,耳濡目染,手法靈巧,畢業後投身營建業,只是禁不住父親一再遊說,中年之後回到父親的身邊,一起傳承剪黏技藝。父子倆對傳統工藝之推廣不遺餘力,對工藝文化之發揚,更能略盡綿薄之力,並得深耕於文化基層、企盼有朝一日能將傳統工藝播種、發芽於世界各地。

葉家從葉鬃開山、葉進祿接棒,再由兒子葉明吉接手,並開始傳承下一代徒孫;葉家一脈,為台灣剪黏藝術的開山立宗門派。在台灣四百多座寺廟中,都可看到葉家剪黏、交趾陶等作品......

雄踞屋頂的麒麟太子所騎乘神獸

二樓鐘樓與鼓樓上的剪黏裝置藝術

玉皇宮剪黏作品 : 葉進祿大師

二樓靈霄寶殿拜殿壁上有立體剪黏的三十六天罡神像,拱衛寶殿,頂部即木雕師式圓形結網,上列諸天兵將,形具狀觀,東西兩券門上方亦以立體人物帶騎剪黏,表現「朱仙鎮」、「擂鼓戰金山」的民俗藝術。

三十六天罡

三十六天罡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

葉進祿,1931年生。父親葉鬃是臺灣本土剪黏名師洪華門下弟子。葉進祿13歲即隨父親從事剪黏,專精壁堵人偶剪黏、泥塑浮雕、廟壁彩繪,作品散見於全臺各大廟宇,備受肯定,獲臺灣省政府頒予終身成獎。

13歲學藝,16歲就可以拿到「頭手」的工錢,葉進祿當時已是臺南有名的少年司阜。其師傅其實也就是父親──剪黏名師葉鬃重視畫工,他認為剪黏這一行要想做得精巧美觀,學徒得先從畫工開始做起,他教葉進祿畫圖,強調「習藝首重繪畫,把你的筆路練好,做剪黏才會有前途。」


玉皇宮剪黏作品 : 陳三火大師

二樓靈霄寶殿拜殿內拱門上方壁上有立體剪黏的神像

陳三火

電  話:06-5723257

地  址:臺南市麻豆區油車里18–1號

工坊名稱:陳三火剪黏工作室

師承李世逸大師陳三火獨創「先打破陶瓷瓶後,再由碎片找出適合素材」的創新技法,將傳統剪黏開創出全新藝術高度。

陳三火出生匠師家庭,父親為彩繪司阜,原本安排長子李世逸學習剪黏、陳三火學習木雕。但陳三火初中時看到大哥師父陳專友製作剪黏,因而對剪黏產生興趣,因此初中畢業後就開始跟隨大哥李世逸學習剪黏藝術。

某次陳三火工作時,在廟前看到棄置的碎花瓶,意外成為新技法開發的契機。擺脫以往先構思再製作碎片的方式,而是以自然敲破的碎片中尋找合適的素材進行剪黏,讓人物的姿態更加生動自然,開創出剪黏藝術的全新高度。